首页 小说 其他 诡闻实录

中国神话时代王朝谱系(珍贵)

诡闻实录 见习黑暗杀手 28069 2022-12-17 19:04

  中国第一个王朝

  黄帝王朝(BC2698-BC2208年)

  中国的传说时代,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黄帝王朝时代。黄帝王朝建立的时间,中国古史学家说是纪元前2698年。这是一个对中国人的历史来说最重要的日子,中国人很多次想用这一年作为中国纪年开始,象西方用公元纪年一样,以代替混乱不堪的帝王个人年号制度。可是这个主张在那个以专制个人为中心的年代,没有成功。但它值得纪念的价值,至为显然。

  黄帝,是少典氏国君启昆之长子。母为有蟜氏女,曰附宝,生帝于轩辕之丘(河南新郑),故名轩辕,黄帝本姓公孙,所以名公孙轩辕。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国于有熊,故号有熊氏,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所以又名姬轩辕。

  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嗣位后,称为有熊部落国君。这个部落显然是以熊作为图腾,再不然就是养有熊罴。

  姬轩辕所建立的中国第一个王朝,我们就称为“黄帝王朝”,而不再称作有熊氏国,因为黄帝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再有熊氏国居中,中方戊己土。

  黄帝的诞辰是农历三月初三,即上巳节,是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黄帝”的中华民俗传统说法。

  黄帝是中国传说时代人物中第一个建立王朝的人,关于他的出身及长成后的社会活动,后世对黄帝的神化是逐渐进行的,因为民族的起源都有神话传说和想象力的,其后信史时代的帝王出身不是同样有神话传说。传说是有事实成份的,所以黄帝所在的部落是真实存在的,所以黄帝王朝本身并非神话,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王朝。

  黄帝王朝的兴起

  在纪元前二十七世纪时,仅黄河中游和汾水下游一带,就有一万个以上的大小部落,每个部落即以500人计,也有500万以上的人,可见五千年前的中国的人口就有一个庞大的基数,这还只是关中和中原一带。这些部落以三个部落最为强大,一是正在没落中的神农部落,根据地在陈丘(河南淮阳),酋长姜榆罔,五氏之一的神农氏的后裔。一个是强悍善战的九黎部落,根据地在涿鹿(山西解县),酋长蚩尤。他有九个儿子,都是万夫莫当的勇士,附近部落都臣服于他。另一个是有熊部落(河南新郑),酋长姬轩辕。他是集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魔法家于一身的大智大勇的首领,显然姬轩辕也是有一些神性的。那时部落之间互相联盟或相互攻击,是常有和自然的事。有熊部落是夹在神农部落和九黎部落之间的,有遭受两面袭击的危险。所以具有高度军事才能的姬轩辕决定先发制人,采用突然袭击战略对攻击神农部落,在阪泉(河南扶沟)郊外的战役中,打败了神农部落,俘虏了对方的全部人口和牲畜,估计神农部落是个有几千人以上的部落。接着有熊部落军团乘胜渡过黄河,直捣九黎部落的老巢涿鹿。双方交战于涿鹿郊外,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和最有名的大战之一,即神话传说中的《黄帝战蚩尤》。两军大战,不分胜败,因为蚩尤和姬轩辕一样,也是具有神性的人物。加上蚩尤还有巨人部落夸父族帮忙,所以姬轩辕和蚩尤及夸父族联合军团的这场大战在当时也是空前激烈的。此战有熊部落军团大获全胜,自此姬轩辕名震华夏,展示了有熊部落军团所向无敌的战斗力,于是周边部落那些心惊胆战的酋长们,战战兢兢的拥护他当“天之骄子”,尊称他为“黄帝”。天子的意思是天老爷的儿子,当然至高无上。“帝”的原始意义跟“皇”、“氏”的原始意义一样,同是神祇,不过神性再次减少,可以列入第四级别。

  黄帝,黄色的土地,属土德之瑞,正是从黄土高原走出来的姬轩辕所期盼的地位。他把首都设在部落根据地有熊,建立了黄帝王朝。中国古史学家说这一年是纪元前2698年。有熊是中国第一个作为首都的城。

  黄帝姬轩辕自此在中国历史上爱到了无比的尊敬,他已经替代了开天辟地的英雄盘古,成为所有中国人的祖先。其后的一些帝王,包括鲜卑人、匈奴人,也都自称或被称为姬轩辕的后裔。一直到二十一世纪,中国人仍以“黄帝的子孙”而自豪。

  黄帝王朝的发明

  姬轩辕发明房屋、衣裳、车船、指南车、兵器、阵法、器具、井田。嫘祖发明养蚕抽丝。中国以丝织品独霸世界四千多年,完全是她开创的功绩。

  苍颉发明文字,后称汉字。闻鬼神哭泣,天上还落下粮食。

  隶首发明算术。

  容成发明历法。

  黄帝王朝的历史

  纪元前2598年,黄帝姬轩辕152岁,远古的帝王不知为什么寿命都长过百岁。这一年他来到桥山(陕西黄陵),在山下铸了一个大鼎,准备开个首届华夏酋长大会,宴请各部落酋长。结果大鼎铸成的时候,天忽然开了,降下一条黄龙迎接他。黄帝连同他的宫女随从人员一共70人,一起跨上黄龙飞天成仙而去。一些没有福气的人和迟来的人把黄帝遗留下来的衣服,埋葬在桥山之下,即现在的陕西黄陵县黄帝陵,实际是黄帝的衣冠冢。因为黄帝早已成仙了。

  黄帝姬轩辕不但是中国第一位君主,还是中国国教道教道家的领袖之一。不然他为什么会忽然跑到黄山去炼丹,原因在此。

  黄帝姬轩辕的升天,不但他自己在人间消失,也使他具有的神性在他的后裔身上彻底消失。自此以后,他的后裔已不再是能呼唤旱魃的神祇,而只是君主。

  黄帝之后,他的儿子金天部落(山东曲阜)酋长姬己挚,继承了老爹的宝座。在位84年,默默无闻,史学家未把他列入五帝。他的侄儿高阳部落(河南祀县)酋长姬颛顼继位,号玄帝,在位79年,为五帝中的第二帝。他的侄儿高辛部落(河南偃师)酋长姬夋继位,号俈帝,在位71年,为五帝中的第三帝。其子姬挚继位,也不在五帝之列,但他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暴君,在一场政变中被杀。

  不知为什么史学家煞有介事的从黄帝王朝的七任君主中,特别挑出了五个,称之为五帝。姬颛顼、姬夋,他们很平常,无影响。而史学家们既没有把他们神化,也没有给他们涂抹一点脂粉,却硬说他们非常了不起。

  姬挚之后,他的弟弟唐部落(山西临汾)酋长伊放勋继位。他是五帝中的第四帝,姓伊祁氏,号尧帝,尧是好心肠的意思。伊放勋最大的贡献是派人测定过日月的位置,据此制定太阴历法,计算出一年365天的差数,创立闰月制度。

  他在位的一百年间,发生了空前可怕的大灾难。纪元前2297年,天不停的下雨,终于引起了洪水暴发,世界一片汪洋,这是中国第一次的大悲惨时代。伊放勋命夏部落(河南禹县)酋长姒鲧去治理洪水,姒鲧是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可是他用治理小河流的筑堤防法,去治理大河流,当然解决不了问题,所以他辛勤地治理了九年,洪水依旧。这时另一位雄心勃勃的虞部落(山西永济)酋长姚重华,弹劾姒鲧治水无功,浪费人力物力。于是尧帝在姚重华的再三坚持下,宣布姒鲧治水失败当负责任,派人到羽山(山东临沂)把还在辛苦工作的姒鲧处决。但夏部落是惟一拥有治水工程技术的部落,无人能替代。姚重华只好同意伊放勋任命姒鲧的儿子姒文命继续他父亲未完的治水工作。他采用了可他父亲不同的方法,他用疏导的方法疏通洪水,使水流向低洼的地方。著名开山工程凿龙门就是姒文命做的,就是家喻户晓的《大禹治水》的故事。据传说,他还治理过弱水、黑水、黄河、渭水、洛水、济水、淮河、汉水、长江等九条河流。九条河流中,八条河至今仍然存在,只有济水在若干年后并入黄河,只留下条小尾巴,称小清河。仅从这九条河的数量上,就使我们震惊。从黑水到长江口,有三千公里之遥,姒文命不可能在13年内,以石器时代的工具,用最原始的方法完成这么浩大的工程。可能是,姒文命也是黄帝姬轩辕的后裔,仍有其祖先的神性吧,所以他能够顺利的成功,并受到中国人长久的尊敬。

  纪元前2285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让人不可思议的第一次“禅让”事件,儒家学派坚称尧帝伊放勋自动放弃宝座,把帝位传给姚重华。

  姚重华自称是黄帝九世孙,他的虞部落和尧的唐部落相距200公里,两个部落一向通婚,他娶了尧帝的两个女儿,即娥皇、女英。他应该是中国早期最成功的谋略家之一。据儒家学派说,他有一个可怕的,充满阴谋杀机的丑恶家庭,他的瞎眼老爹(瞽叟)、继母和兄弟姚象(同父异母弟)比蛇蝎还要恶毒,看到姚重华善良、仁慈、热情、友爱,有很多美德。所以他们几次谋害他不成,他依旧不记恨他们,还照顾老爹和兄弟,所以姚重华确实是一位孝子。他的岳父听了他的神奇故事及孝行,果然大为感动,把他召调中央政府,帮助自己治理国家,这样姚重华从一个部落首领踏入了政坛中心。

  姚重华是五帝中的最后一位,号舜帝,孝顺的意思。他把政府组织改组,设立了九位高级官员:司空、后稷、司徒、士、共工、虞官、典乐、纳言。

  舜帝鉴于领土的辽阔,他把全国分为十二个“方”,每个“方”设立一个最高行政长官,称为“方伯”,为各部落解决纠纷,并征收税赋。

  姚重华在位48年,就在第33年时,历史重演,姒文命挟治水成功的威望,达到了当年姚重华的地位。当纪元前2208年,姚重华恰好一百岁,不知什么缘故,他孤独的深入蛮荒,跑到1000公里以外险恶的九嶷山,并且死在那里,埋葬在那里。即舜帝陵,中国最古老的帝陵之一。天子的宝座自然落入姒文命手了。

  这是儒家学派所津津乐道的第二次“禅让”,坚称姚重华跟他的前任伊放勋一样,也是自动自发的把政权移交给了姒文命,成为后世儒家歌颂的楷模。

  黄帝王朝世系谱

  《黄帝王朝》世系谱

  《黄帝王朝》世系谱

  第1世

  第2世

  第3世

  第4世

  第5世

  第6世

  第7世

  第8世

  第9世

  黄帝

  姬玄嚣

  姬蟜极

  姬夋

  姬挚

  有熊氏

  高辛氏

  伊放勋

  伊娥皇

  唐部落

  伊女英

  姬昌意

  姬颛顼

  姬穷蝉

  姬敬康

  姬句望

  姬桥牛

  姬瞽叟

  姚重华

  姬己挚

  高阳氏

  虞部落

  《黄帝王朝》共7帝立国491年

  鲧:中国先秦时期的历史人物,黄帝的后裔、玄帝颛顼的玄孙,是夏朝开国君主大禹的父亲。被尧封于崇地,为伯爵,故称崇伯鲧或崇伯,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之位。

  崇,指崇山,即嵩山,故崇地当在今河南省登封嵩山附近,这是夏人活动的地区之一,很多历史事件与传说都和这个地区有关。尧时,洪水为害,尧命鲧去治水,鲧用堵塞的办法,治水失败,被“殛之于羽山”。

  事迹

  1.治水

  鲧禹治水是中国最著名的洪水神话,其所隐含的史实对我们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很可能就是由于这场洪水,导致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

  在那个时候,地上突然发生了一场巨大的洪水,关于这次洪水的起因,各书的记载不尽相同,总的一点是与天上的神主有关,可能是共工和他的手下干的好事,也可能是天帝故意发下洪水来惩戒地上的人们,前者的说法和女娲时代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重合,太阳就是天帝的儿子们,也因为这个原因,射日的后羿被剥夺了返回天上的权利。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古代希伯莱神话中,上帝因为要惩罚地上的人类而发下大洪水的故事。这段故事后来转化在基督教的圣经中,成了诺亚方舟的著名传说。其实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远古神话中,都有着关于上古大洪水的传说。除了中国和古代希伯莱以外,伊朗(也就是古代的波斯文明)琐罗亚斯特教也有这种传说,另外,在古代印度的神话中,也有大洪水的故事,正是在这次大洪水中,著名的湿婆大神大显神威,他脸上的那道标志性的兰色闪电伤疤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不禁如此,在中国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诸如藏族、回族、傣族、苗族等等,在他们的创世神化中也都有着类似的故事。在上古时代的地球上,极有可能出现过一次全球性的大洪水的。

  由于洪水的泛滥,地上的人们生活极为艰难,连当时的皇帝尧舜也没有办法,这个时候,鲧出现了。在史记的记载中,鲧是被尧的几个大臣即五岳之主的推荐的,当时的尧对鲧好象不太放心,但是由于没有合适的人选,最终,尧还是起用了鲧,颇有一些死马当活马医的味道。但是在其他的神化传说中,鲧就不是尧的臣下了,就象后羿一样,是天上的神主。他下界是为了帮助地上的人们的。但是与后羿不同,他的下界是不在天帝的准许下的,也就是私自下界。不仅如此,在他下界的时候,他还偷了天帝的一件宝贝,这件宝贝的名字叫息壤,据说是一种可以自己生长的神土,鲧大概就是想利用他来治理洪水的。洪水治理的结果如何,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总是他方法不对而终于失败被杀,其实从屈原的天问中,可以了解到,鲧治理洪水几乎就要成功了,只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天帝发现了鲧的行为,大为震怒,派了著名的侩子手火神祝融下界将鲧杀死在羽山。又收回了息壤,终于使鲧的治水失败了,可以看出来,这个天帝是多么的无情和自私。也可以看出来鲧的伟大,在某种程度上,鲧就类似于古希腊神化中的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但是在伟大之处,鲧实在是不输于他的,因为鲧在死后也没有放弃帮助人类的志愿,他留下了一个伟大的继承人,他就是中国上古著名的英雄人物----大禹。

  (继续收集,以后更新,多谢大家捧场)

  明天待续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

  商丘颛顼帝喾陵

  前边讲的几个神话,说明在那时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

  至于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尽管前边所讲的神话和传说是后人的臆想和艺术加工,但在反映原始社会的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历史的真实,象部落首领的被神化,就反映了原来是服务于部落的首领转化成了高踞于社会之上的权力。原始社会也就开始有了阶段的分化。

  即位后,进行政治改革,借以改变社会现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在位78年,死时90多岁,颛顼子孙很多,屈原就是自称颛顼的后裔。后人对颛顼大帝的评价是:静渊有谋,疏通知事,养材任地,载时象天,依鬼神以治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因他生前崇尚玄色,故后人推戴他为玄帝。

  4.传说

  正史载,颛顼帝是轩辕黄帝的孙子,昌意之子,生于若水(今黑龙江一带),实居穷桑,其母女枢因感“瑶光”而生,初封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都于帝丘(今濮阳县西南),(前2514~前2437)。号为高阳氏,列为五帝之一,是一位有文治之功的帝王。在位期间创制九州,使中国首次有了版图界线;建立统治机构,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针对巫术盛行之风,下令民间禁绝巫教;改革甲历,定下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后人推戴他为“历宗”等。帝喾是颛顼的族侄,15岁帮助颛顼治理天下,30岁登帝位,其在位期间严以律己,是一位万民诚服的帝王。

  5.神人

  颛顼是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他有非凡的经历和超人的力量,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传说中,内黄西南一带有个黄水怪,经常口吐黄水淹没农田、冲毁房屋。颛顼听说后就决心降服它。可黄水怪神通广大,二人激战九九八十一天不分胜败。颛顼便上天求女娲神帮忙。女娲借来天王宝剑交给颛顼并教他使用方法。颛顼用天王宝剑打败了黄水怪。为了给人间造福,他用天王剑把大沙岗变成了一座山;取名付禺山,又用剑在山旁划一道河,取名硝河。从此这里有山有水,林茂粮丰,人们过上了好日子。

  颛顼在当地人民心中的位置很高的,被尊称为『高王爷』。传说颛顼生前惩治黄水怪,死后仍可退水救民。相传有一天,高王爷显灵变成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颛顼半身像[2]

  坐在高王庙的台阶上闭目养神。不久。天降大雨,洪水滚滚而来,田毁庄淹。洪水流到白发老人的面前不再向前流了,从水中钻出了两个非人非兽的怪物。白发老人一挥手,怪物乖乖地沉下水去,随后,洪水慢慢地退走了。高王庙一带避免了一场洪水灾害。

  6.颛顼历

  汉初的历法基本上是沿用秦以来的颛顼历。颛顼历是一种古四分历,以3651/4日为回归年长度,29499/950日为朔望月长度,十九年七闰。汉武帝时,公孙卿、壶遂、司马迁等受命议造汉历;最后,在18种改历方案中选定了邓平所造的八十一分律历,称太初历。太初历以365385/1539日为回归年长度,2943/81日为朔望月长度。西汉末年,刘歆修订太初历而更名为三统历。

  《颛顼历》完成于秦献公十九年(前366年)。该历以夏正十月为岁首,闰置于九月之后,以该年正月初一日刚好立春为节气的计算起点。《颛顼历》有两大特点:一是其时秦

  颛顼高阳氏

  政权尚僻处于雍州,不与诸侯各国交往。诸侯自大,也以夷翟之邦视秦国,所以它实行的历法,直到秦统一天下后才推行全国。但又汉行秦历,才使《颛顼历》一跃而奉为历法“正统”。二其时古四分历理论已非常成熟,所谓《颛顼历》,只不过是月建有差,历策却仍是一个师傅下山的“畴人”用古四分历方法拟订的。由于前367年夏历十一月初一日干支为乙卯(年干支也是乙卯!),是用古四分历推步而出,而《颛顼历》历家又称之为“乙卯元”可知,《颛顼历》不过是“古四分历”或迳是《殷历》的一支而已。关于此两历关系中的“正统”问题,实在是要与历史的看法来个“否定之否定”。

  7.颛顼陵

  颛顼、帝喾陵位于河南内黄县城南30公里的梁庄镇三杨庄土山之阳,人称“二帝陵”。颛顼陵居东,帝喾陵居西,两陵相距60米。颛顼陵南北长66米,东西宽53

  颛顼陵墓

  米,高约26米;帝喾陵略小且居后两米。据专家分析,这种长辈陵冢大、晚辈陵冢小;长辈陵位趋前、晚辈陵位趋后的殡葬方式,正好印证了颛顼帝“长幼有序”的道德伦理。二帝陵园从下至上有御桥、山门、庙院、陵墓、碑林及纵横其间的甬道,占地面积350多亩;陵墓四周有围墙,称“紫禁城”。史书记载,二帝陵建筑宏伟,碑碣林立,松柏蓊郁,历代帝王祭祀不绝,宋代以后列为定制。农历三月二十八为颛顼帝诞辰日,民间祭祀大戏喧嚣,人声鼎沸,香火缭绕,热闹非凡。但因年代久远,陵区地处黄河故道和紧靠硝河,河水多次泛滥,风沙肆虐,到清朝同治年间,陵墓和建筑群全部被黄沙掩埋于地下。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特别重视对二帝陵的保护和开发。政府连续多年在二帝陵区和周围育林封沙,使整个陵区被数万亩苍茫的森林所环抱。特别是1986年以来,对二帝陵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清沙、钻探和开发建设,原有的山门、宋井、庙宇、碑亭、陵墓、围墙和多条甬道相继重见天日;挖掘出165块御制祭祀碑、大量仰韶、龙山文化陶片及其他文物碎片;在陵区内,经过科学钻探表明,深层尚有大量碑碣及陶片。近年,当地政府对二帝陵进行了大规模重修,先后修建了山门、祭拜殿、二帝塑像、棂星门、碑廊、配殿及其他附属配套设施。陵园外,芳草萋萋,林涛奔涌;陵园内,松柏参天,庄严肃穆,透出了帝王陵园的沧桑与威严,一年四季前来寻根拜祖的海内外华人、华侨络绎不绝。公元2000年10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颛顼、帝喾二帝陵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设置了专业管理机构,配备了管理人员。2003年至2005年连续三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安阳市人民政府、内黄县人民政府都隆重举行盛大的公祭大典。每年这一天,都有数十万内地、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夏子孙前来参加祭祀活动,即时礼炮轰鸣,钟磬悠扬,颂歌齐唱,共祈华夏血脉永昌、国泰民安、世界和平。

  另一种说法:颛顼墓位于聊城东昌府区城西北7.5公里处。颛顼乃上古帝王,系黄帝之孙,"初国于高阳,故号高阳氏,都于商丘(今河南濮阳),在位七十八年"。其墓葬于何处,历来说法不一。《一统志》载:"帝颛顼高阳氏陵有二:一在开州,一在东郡城西北二十里。……在东郡者有庙,民间称‘聊古庙是也‘。"颛顼墓是真是假,尚不敢断言,但据文物考古调查,此处系一古化遗址则确凿无疑。该遗址为方形高台地,暴露面积500平方米,为黑灰土堆积。遗址表面散布着不少陶片,可识器形有龙山文化时期的罐、杯、南瓦、豆、盆、殷代的鬲,周代的绳纹筒瓦等。属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的遗址。

  颛顼墓南,原有一座用以祭祀颛顼的庙宇,名"聊古庙",又名"聊王庙"、"颛顼庙"。该庙规模宏大,远近闻名。庙内有钟楼、鼓楼、大殿、廊房、后楼等建筑。大殿内供一高约7尺的颛顼帝执圭坐像。大殿后二层阁楼内,塑有颛顼帝及后妃神像。1945年庙毁,现仅存遗址。

  史籍记载

  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烂,后来不知道是谁,有说就是祝融,用吴刀剖开了他的尸体,这时禹就出来了,而鲧的尸体则化为黄龙,一说黄龙,飞走了。所谓黄能是一种已经绝迹的动物,类似于熊,但是有三只脚,在山海经中有记载。我个人是倾向于黄能的,原因在后面就会解释的。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开始治水,不知道为什么,这次的治水非常的成功,天帝不仅没有从中捣乱,还派了大神应龙襄助。这位应龙也是非常著名的龙神,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载,代表了雨神的意思。传说只要在地上画上应龙的样子,就可以招来雨水。这时他则帮助大禹挖河开山,在治理的过程中,伏羲、河伯也纷纷襄助大禹,后来在东汉几乎成为国学的谶纬学鼻祖的河图洛书,传说也是在这个时候由神龟所献的。终于依靠疏导和围堵两个方法的结合,洪水终于被制服了,人们拥戴治水有功的大禹做了他们的王。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还发生一些与他的家庭有关的事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表现了大禹的公而忘私精神,可是他的妻子的结局却不好,传说中,大禹经常叫他的妻子涂山氏在中午去送饭,有一次她去的早了,却发现一头巨大的熊在用爪子开山,原来这就是他的丈夫,涂山氏大惊之下,往回逃去,大禹发现后紧紧追赶,涂山氏却变成了一块山石,不愿在与大禹生活,当时她已经怀孕了,大禹无奈之下叫道:“归我子。”石头裂开,大禹的儿子从石头中蹦了出来。于是他的父亲便为他取名为启,就是开启而生的意思,这个启后来就是传说中中国上古第一个王朝夏的开国之君。传说他喜好音乐,曾上天偷取了天帝的音乐,这就是后来的九辩、九歌等等,后来楚国的诗人屈原就是用他们创作出了许多的优美诗篇。

  2.异说

  鲧与共工是同名异记,鲧在上古音中属于见母文部,共属见母,工属东部,两者是非常接近的。急读则为鲧,缓读则为共工。两者的读音差异主要是由于地域差异引起的。这虽然是一个新观点,但我自信也并不牵强。因为并不仅仅是由于“鲧”与“共工”在读音上相近,更是由于他们两人的事迹惊人的一致,在此,有必要作较为详细的论证。

  在历史记载中,共工和鲧犯的是同样的错误,共工也同样用堙堵洪水的方法使天下受害。《国语·周语下》记载:“昔共工……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共之从孙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汩九川……合通四海……皇天嘉之,祚以天下。”《淮南子·本经》篇云:“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遍流,四海溟涬。民皆上邱陵,赴树木。”徐旭生说,有关共工氏的传说几乎全和水有关,此说极是。即便是最为人熟知的《淮南子·天文篇》中的记载:“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照样是对水流东南的神话性解释。

  3.被杀

  鲧是为祝融所杀的,上引《山海经·海内经》就说:“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而共工也曾与祝融发生过战争且不胜。《史记会注考证》引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云:“诸侯有共

  祝融杀鲧的雕像

  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缺。”当然,文献中记载的更多的是共工与颛顼的争斗,如《淮南子·天文篇》云:“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兵略篇》又云:“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史记·律书》亦云:“颛顼有共工之阵以平水害。”但这与和祝融战并不矛盾,因为祝融本是颛顼之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山海经·大荒西经》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颛顼之都在今濮阳。《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说:“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又引《皇览》说:“颛顼冢在东郡濮阳顿丘顿门外广阳里中”,《山海经·海外北经》郭璞注云:“颛顼号为高阳冢,今在濮阳,故帝丘也。”而祝融的后裔,己姓之昆吾,彭姓之豕韦,都在或曾在濮阳住过。据此,与共工作战的主力应该是处于濮阳的昆吾与豕韦部落,他们声称自己是颛顼之后也没有错。

  他们的结局相同。鲧化为黄熊入于羽渊已是为各种文献所记载的:《国语·晋语八》:“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能以入于羽渊。”《左传》昭公七年也云:“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能以入于羽渊。”而共工也有入渊之传说:《淮南子·原道》篇载:“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祀。”

  两人都有一个平治九州的儿子。禹是鲧的儿子是大家所熟知的,《国语·鲁语》“共工氏之霸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这里的九有、九土都是九州的意思。虽然名字与大禹不一样,但其事迹是一模一样的。我们不能想象在同一时代有两个人都平治了九州。显然,他俩实际上是一个人。

  【其实,如果仔细研究中国的古神话,我们会发现那个时代非常神奇。】

  ***怎么说呢,那种没有信史的年代,总是给人以无数的遐想。

  在《史记》中,身为“四罪”(欢兜、共工、三苗、鲧合称“四罪”)之一的鲧被处死的说法似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据《五帝本纪》记载,“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jiàng)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因此,当时作为钦定接班人的舜经过请示后“殛鲧于羽山”—“殛”为“诛”,一说为“诛杀”;还有一说,按《尚书·今古文注疏》:“诛,责遣之,非杀也。”也就是流放。不过,鲧因此葬身于羽山,是不争的事实。

  功之不成受诛,这个理由太牵强。屈原在楚辞《天问》中愤愤而言:“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猫头鹰和乌龟献策盗“息壤”,鲧为什么要听呢?快要接近成功了,帝尧为什么施刑与他?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鲧治水并非如史家所言无功。

  在神话传说中,鲧冒死盗宝为人间造福,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悲剧英雄人物。《山海经·海内经》载:“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于羽郊”,“息壤者,言土自长,故可堙水也”。与此说相近的还有《尚书·洪范》,这应该是最早记载鲧、禹治水的文献。箕子说:“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范玖畴,彝伦攸斁(dù)。鲧则殛死,禹乃嗣兴。”

  一边是史书的言之凿凿,仿佛是一锤子将鲧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一边是神话了的英雄人物,欲语还休,似乎向世人诉说着什么。

  无论如何,鲧治水玖载,就如同屈子所说,治理川谷也见功劳,帝尧为何要对他施刑呢?如果说“不待帝命”是鲧真正的死因,那么令他丧命的“息壤”究竟是什么样的宝贝?

  4.大贤

  即使是《史记》,鲧的出现也令人为之炫目。

  话说帝尧放勋,史书赞他“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将华夏大地治理得秩序井然,蒸蒸日上。因为讨论接班人的问题,召开御前会议。

  帝尧问:“谁可顺此事?”根据要求,臣子放齐与欢兜分别提出了两位王位候选人。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帝尧曰:“吁!顽凶,不用。”帝尧又曰:“谁可者?”欢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帝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

  嗣子丹朱首当其冲,其次才是共工。帝尧分别进行否决的理由也很值得推敲:他说自己的儿子丹朱不是个好人,但是怎样的“坏”却没有再说,停留在“顽凶”(凶为讼,顽劣好争讼,一个可以原谅的错误)的层面。而对共工的评价就没这么简单了,先是说其“善言”,但是行为乖僻,爱走旁门左道;接着说了一句相当狠的话“似恭漫天”,看似恭敬但是敢欺天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群臣也没有人再坚持。

  在这样的情况下,历史的“罪人”、神话的“英雄”—鲧,闪亮登场了。尧又说:“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

  一个“皆”字道出了鲧在众臣心目中的地位。数千年的历史中,像鲧这样深得人心全票通过的状况是相当少见的。

  但是,帝尧仍然不同意,很怪的理由—“方命圯族”。就是他这个人不听话,在族里的名声很不好。《左传》说他“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很明德,以乱天常”。难道鲧果真个性乖僻、品德不佳吗?

  大臣四岳表了态:“异哉,试不可用而已。”(《五帝本纪》)。同样事件的描述,《夏本纪》与此便有了些微的出入:“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

  按当时的惯例,下一任帝位接班人将在各个氏族部落首领中由大家共同推举产生,但是必须要获得现任首领的获准。这次会议真可谓风起云涌,对三个候选人丹朱、共工、鲧的讨论,可以说是层层递进,一次比一次激烈。考虑到大家的意见,而且当时也找不出比鲧更合适的人选,帝尧勉强同意让他去治水。

  真是一场奇怪的争论,关于鲧的品质问题君臣双方各持己见,如果没有大伙的力挺,他不会走入历史的视野,当然也不会成为“罪人”。

  鲧没有一丝懈怠,积极投身到了治水大业中。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治理洪水为天下第一要事。鲧如果能够完成这项工作,必将是众望所归,铁定的帝位接班人。

  然而,和洪水搏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打的是持久战。我想,他是抱着必胜的决心去工作的。但是,事情真的会向大家预料的方向发展吗?

  5.关系

  帝尧反对鲧的理由其实是很荒唐的。因为鲧在族里的名声再怎么不好,说穿了,仍是人家一大家子的事,身为帝王的尧居然在朝堂之上堂而皇之地作为理由讲了出来,这其中又有什么缘由呢?

  关于鲧的出身,《史记·夏本纪》记载如下:“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也就是说,鲧是轩辕黄帝的曾孙子,第三代传人。

  其实,直至帝尧,所有的领导者都是黄帝的后人,没有其他。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既然领导人也就是部落总盟主从所有氏族部落首领中产生,为什么最终的结果却是由黄帝一脉独享?果真是俗语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其他部落的首领都是孬种吗?

  这个问题还是要从黄帝说起。神农氏炎帝末期,各部落相互侵伐,烽烟四起,谁看谁都不顺眼。《尸子》说“各以方色称号”,这下子百姓可遭了殃。对于这种状况,《史记》说神农氏没有能力解决。时势造英雄,“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史记·五帝本纪》)。特别是和炎帝、蚩尤的一番苦争苦斗,真可以说是惊天动地。

  很多年以后,大汉天子刘邦东征西战终于得天下,谋士陆贾向其传输了“骑马得天下,但不可以此治天下”的思想方略。这个道理黄帝相当懂得,他深深知道智慧远比武力重要得多。为了巩固中央权力,他专门设立了包括自己在内的五行之官来管理各个部落。这五行之官分别是:“东方木也,其帝太昊,其佐句芒;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祝融;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淮南子·天文训》)

  黄帝以土德为尊,管理着四方天帝。在《尸子》中,“子贡问孔子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就是此类事情的描述。而子贡或许是出于儒家的方正,拘泥于字面之义,将其当作神话传说了。

  让我们仔细看一下上面的人事安排,除太昊、炎帝二人和黄帝没有直系血缘关系,其余皆为其后人。这样的分工是不是很有趣?而且在后来无论是传说,还是记载,句芒等人皆已成了正神,黄帝一脉经过努力成功实现了分化治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后来的结果,黄帝驾崩之后,帝位由昌意之子颛顼接管。

  写到这里,使我想起了很老的神话—“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今帕米尔高原)……天顷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何谓“不周之山”?笔者忍不住要颠覆一下N年来共工的恶神形象,炎帝的子嗣共工做水正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至少是神农氏时期的。而从共工的儿子后土开始,共工氏一脉司土正之职。当时真正的水正是北帝颛顼,那么对于后来由于二人争帝所造成的水患传说,我们是不是要重新思考一下呢?

  在黄帝一族占居统治之位后,我们看到后来的总氏族长均是正妃螺祖的子孙。但是次子昌意一脉自从颛顼帝之后,便销声匿迹了。长子玄嚣的后人,包括帝尧在内已经持续了三任。

  鲧是颛顼的儿子、昌意的孙子,论理帝尧该叫他一声“叔叔”。在这个大家庭中,论资历谈辈分鲧也算是个老人了,对他而言唯一具有领导权的侄儿,对他的评价却如此不堪。逝去的那个时代因为“禅让”而变得美好,但是一切皆如儒家所粉饰的那样太平吗?

  6.硝烟

  理清了复杂的人物关系,我们发现三位候选人丹朱、共工、鲧很有代表性,可以说是三个氏族部落的利益代言人。

  最衰的当属帝子丹朱,虽然以最为尊贵的身份获得了提名,但是随即又以最快的速度惨遭淘汰。对于此事,流传数千年的说法(代表着儒家思想)就是,丹朱的父亲帝尧认为他没有这个才能,亲自作了否决。其实不然,我们乘着时光列车稍微朝后看一下,同样的五帝时代,尧传舜、舜传禹,作为接班人的舜和禹也都发扬了一下高风格,均对先王之子丹朱和商均进行了一番谦让。

  即使在后来历朝历代的几次“禅让”中,就是走过场,新君都要谦让客气一番,说一些本人德行浅薄、不足以堪当重任之类的话,通常经过三请之后才登上龙位。

  可想而知,在当时的情况下,放齐刚刚说出“嗣子丹朱开明”,帝尧能怎么样呢?难道他能够不客气地说“不错,不错,正是我心目中的人选吗”?就是走程序,帝尧也要说出“这小子实在不怎么样”之类的话。

  只是没想到,这一让之下便是大意失荆州,属下再也没有人说话。反而冒出了不识相的欢兜,拿起棒棰当根针,举荐了—共工!面对这种局面,帝尧狠煞煞地说出了共工欺天的话。事到如今,群臣也明白,炎帝一族彻底没戏了,人选必须从黄帝一脉中产生。

  我们不妨把鲧的出场看作是各方势力调和的结果。而且,说是氏族推举,其实有各部落首领轮换的潜规则。帝尧心里明白,丹朱不会再有希望,就是轮,也该昌意一脉出场。

  看不见的硝烟在继续,远在山川大河辛劳治水的鲧明白自己已经被架在了火炉子上吗?

  一晃玖年过去了,鲧果然治水无功。个中曲折,按《史记》的说法,帝尧先知先觉,神目如炬,早就知道鲧不是个玩意儿,不足以担当重任。但是,最高领导者帝尧,既然已经预知了失败的结果,又为什么要明知不可而为之,拿普天之下的生灵来开这个玩笑呢?如果真要追究下来,首先是领导责任啊。执行者鲧,已经尽心尽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凭什么就该因此受死,岂不叫天下人寒心?而且,在会议当天,所有参会人员都无法挑出第二个人选的情况下,鲧的治水失败,只能说明当时的整体技术水平低下,短期内还没有掌握根治洪水的办法。如果帝尧胸怀坦荡,接下来的工作应该是再接再厉,弥补不足,将治水大业提升到新高度的问题。我们看看帝尧是如何做的,他已经知道了鲧功之不成。但他闭口不谈这件事,也没有提到对鲧的处分问题。而是重新组织了一次内阁会议,讨论帝位接班人的老话题。但经过帝尧数年来的经营,大伙都看出苗头来了,共工和鲧都已经成了掉了毛的公鸡。最倒霉的,当属共工的推举人欢兜。

  果然,在后来的“四罪”中,上述三人全部“中奖”。从何时起,昔日王侯今日囚?可见当日的帝尧意在帝位。唐人沈佺期有诗云:“古来尧禅舜,何必罪欢兜?”算是一语道破了其中艰险。

  鉴于朝堂之中再无合适人选,帝尧要破除常规了,他发出了一项指令:“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选举的范围一下子扩大了许多。一切都像是排练好的节目,众皆言于帝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帝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舜终于登场了,此人虽然来自民间,但有着高贵的血统。他是昌意的七世子孙、黄帝的第八代传人,颇有沧海遗珠的味道。只要想办法让舜成为帝尧家中的重要成员,便可以堵住很多人的口。难道还有比他更好的人选吗?

  帝尧的办法就是政治联姻,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一股脑儿赐予舜为妻。为了美化此事,帝尧还说什么这是考验舜—有谁见过为了考验人才将自己的女儿搭进去的?万一遇人不淑怎么办,岂不是赔了女儿又折兵?

  这场戏或许几年前就已经悄然开场了,总导演是帝尧,舜是主要演员,而群臣只要懂得配合,当好客串就好了。单说众人口中这个“矜”字,同“鳏”,泛指无妻之人。舜分明有妻登比氏,可见这只是一场准备好的政治秀。韩非子更是一针见血,他认为“舜妻帝二女而取于下”。可悲的是,事情已经发展到了这个地步,鲧还是不曾觉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记载:“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鲧身为圈中之人,如此缺乏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当属他的不幸吧?

  其实答案早就有了,许多人将《尚书·洪范》中箕子所述“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这句话当作鲧治水方法不当搅乱五行自然规律因而致死的证据。但笔者仔细品来却是另外一番味道:“鲧堙洪水”这句话没有任何异议;“汩陈其五行”中“汩”字是指水流,“五行”在此处当指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官。连接两点,这句话的意思便是鲧用治理洪水这件事向帝尧陈说他的五行之官。

  我们已经知道除了中央大帝以土德为尊,其余东南西北四帝分别各有所司,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那么鲧当时已经是水正之职,他为什么还要向帝尧论说五行之官呢?

  “帝乃震怒,不畀其洪范玖畴,彝伦攸斁……”这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尧因此大为震怒,不但不给他统治国家的权力,再也顾不得伦理道德,断然对鲧采取了措施。

  既然水之安行,又怎么能够说鲧治水徒劳无功呢?直到今天,筑坝拦水依然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脱去神话的外衣,鲧只是个凡人,经验是渐渐积累而来的。他没能在治水之初很快领悟拦截与疏导的关系,错在他不是真的神。鲧的儿子禹,能够根本性地改变治水方略,谁又敢说这里面没有其父的心血呢?

  关于鲧之死,文献多有记载。《左传·昭公七年》曰:“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祀之。”屈原的《天问》有“阻穷西征,岩何越焉?化为黄熊,巫何活焉”的诗句,是说鲧被流放,到羽山时,化为黄熊,攀岩越险,坠地而死。

  羽山在何处?《山海经·中山经》称,青要山“南望□(左“土”右“单”)渚,禹父之所化”。按清《新安县志》所言,青要山为新安县西沃乡境内南石山,其南有小山名为□(左“土”右“单”)渚羽,在新安县仓头乡境,今为小浪底水库中的一座岛屿。这里就是鲧死后化为黄熊坠地而死的羽山。这个小岛上有一座高高的古冢,当地人传说这就是鲧陵。

  鲧为治水而死,后人认为其死得很冤。屈原《天问》就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的疑问,即他想顺应众望把水治好,帝舜为何还要诛罚?《天问》还有关于鲧在羽山的传说:“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绝?伯禹腹鲧,天何以变化?”意思是,他把鲧拘禁在羽山,为什么多年不将其释放?禹竟从鲧的腹部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拨开历史的烟云,我们发现,鲧的死亡其实是争夺领导权的结果。屈原在《离骚》中说:“鲧直以亡身兮,终夭乎羽之野。”性情耿直不是他的错,可惜的是壮志未酬身先死。屈原提出的“伯禹腹鲧”,即鲧生禹的故事,曾是历史学家们谈论的一个话题。如果说《天问》提出来鲧在羽山囚禁期间生禹还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而《山海经·海内经》所记载的鲧死后生禹更令人匪夷所思,这段文献称“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世系

  华胥氏

  ┃

  伏羲(配女娲)

  ┃

  少典

  ┣━━━┓

  黄帝炎帝

  ┣━━━┓

  昌意少昊

  ┃

  颛顼

  ┣━━━┳━━━━┳━━━━━━┳━━━━━━━━━┳━━━┓

  鲧曾古蜀王称魍魉穷蝉梼杌

  ┃┃┃

  鲧祖老童敬康

  ┃┏━━┻━━━┓┃

  鲧父重黎吴回句望

  ┃┃┃

  鲧陆终桥牛

  ┃┏━━┳━━┳━┻━┳━━┳━━┓┃

  禹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瞽叟

  ┃┏┻━┓

  姒启舜象

  ┣━━┳━━┳━━┳━━┓┃

  太康元康伯康仲康武观商均

  ┃

  相

  ┃

  少康

  ┃

  杼

  ┃

  槐

  ┃

  芒

  ┃

  泄

  ┏━━━━━━━┻┓

  不降扃

  ┃┃

  孔甲廑

  ┃

  皋

  ┃

  发

  ┃

  桀

  说明:华胥氏生伏羲、女娲。

  伏羲配女娲,生少典。

  少典生二子:长子炎帝、次子黄帝。

  黄帝生二子:长子少昊(又名玄嚣)、次子昌意。

  少昊生九子:蟜极、重(又名句芒)、该(又名蓐收)、穷奇、般、倍伐、昧祖、穷申、瞽目。

  昌意生一子:颛顼,又名乾荒。

  颛顼生六子:鲧曾、古蜀王、称、魍魉、穷蝉、梼杌。

  鲧曾生鲧祖。鲧祖生鲧父。鲧父生鲧。鲧生禹,即姒文命。禹生姒启。

  姒启生五子:姒太康、姒元康、姒伯康、姒仲康、姒武观。仲康生相。相生少康。少康生杼(也作予)。杼生槐。槐生芒。芒生泄。泄生不降、扃。不降生孔甲。孔甲生皋。皋生发。发生桀。扃生廑。

  故里

  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已获得可喜的成果。这一成果,特别是澄清了我国近现代一些学者不承认尧、舜、禹存在的论点。世界上几个文明古国,埃及、希腊、印度等国的古代史,同我国一样,都是由口碑神话和文字等方式流传下来的。都是从史料、传说和考古发现,不断正讹、补充、澄清和完善的。有些史料,今天似乎已很准确了,但也可能在不久或者长远的史料发现中,又有了新的结论。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大禹,许多史料也在不断完善中。大禹故里问题,一直是史界探讨的题目之一。司马迁《史记·夏本纪》正文,虽未记禹之故里,但注引《帝王纪》中,却提出“禹本西夷人也”。大禹,在人民的心目中,是一位中华民族的缔造者,是一位为中华民族谋福祉,创世纪的英雄。因此,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到处有他的遗迹、纪念地。人民纪念他,是可以理解的。而更确切的考证他的故里究在何处,也是必要的。首先,最初记“禹本西夷人也”是不错的。夷,在春秋之前,是泰山一带,南至淮扬,东至海滨一带的先民统称。可能当地居民因舌上音,将“人”读“夷”的转称。古之历史学家称此地为海岱人。岱,即是泰山,当时对华夏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夷人,因地域或风情之异,又分为“莱夷”“东夷”“淮夷”“夷”“徐夷”而“九夷”中更有黄、白、赤、玄、于、畎、阳、南、北之分,如此看来,夷中自然有西夷存在。

  孙长同认为:鲧部落应是西夷人。西夷乃是鲁西平原一带,以山东丘岭为界划分东西夷。禹城市就应是大禹的老家。现仍有临邑德平鲧堤刘的鲧堤遗址。这段鲧堤在禹城的南面,在此筑堤是可以挡住大河的水漫淹禹城的。从此地再往西到河北清河县的鲧堤遗址应是在当时连接在一起的。再从清河县往南临西县的鲧堤[金堤]遗址。再往南山东冠县的鲧堤遗址。和河南省内黄县的鲧堤遗址。这些鲧堤的存在都不会是空穴来风而被命名的。这应该是鲧治水的第一阶段的工程。然而更重要的是现存最大的金堤河[鲧堤]这段大堤是从山东丘岭的西南边叫鱼山(应是羽山的错读,此地有曹埴墓,是陈王曹植的封地)的地方开始,向西稍偏南一点点的方向当时一准是到内黄的鲧堤连起来。从而使大河的水从鱼山的东面的谷地一泻千里入了海。因为这个大堤一筑成,堵住了直泄北流的去路,拐弯向东,就使得东夷部落的地方水位提高淹没了一些地方,尤其是濮阳以东的菏泽梁山东平平阴一带成了泽国。从而开罪了东夷的舜部落。济南仍有舜井街,舜耕山庄遗址.,也更使得和舜部落搭界的祝融部落。也就是现在的济南西边齐河县的祝阿镇一带。东夷的舜部落联合了西夷的祝融部落向鲧部落兴师问罪开了战。鲧败在了联军的手下。被殛于羽山[鱼山]。鲧的新家应在有莘氏部落,禹的家也应在有莘氏部落。三过家门而不入,应是大禹在领导着治理挖掘疏浚徒骇河的时候。大禹为了不再开罪舜部落和祝融部落.所以治水就采取了顺流治理的措施。徒骇河就在莘县城路过并灌穿莘县全境。此河就是因为用的人徒众多,徒夫震骇,所以才起名曰徒骇河。

  缅怀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羽山,孤峰独秀,草木丰茂,确有可观之处,但就山体本身而言,它并不高大险峻,景致也没有特别的地方。我之所以千里来访羽山,是因这里曾留下治水英雄鲧的悲壮足迹——羽山是鲧的纪念碑!羽山因鲧而分量倍增!

  我一直对鲧充满敬意,尽管他治水九年未获成功,是个失败者,但在我心中,他依然不失英雄的形象。如果抛开“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传统价值观念,鲧的确不愧英雄的称号。在氏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是他挺身而出,勇敢地担起了与滔天洪水抗争的重任。

  关于“鲧治水”和“鲧殛羽山”的事迹,古文献的字里行间散发着神话性气息;但神话中蕴涵着珍贵的历史真实,这是毋庸置疑的。

  《山海经·海内经》这样记述了鲧治水的经过:鲧治水时采用了壅土挡水的办法,历尽艰辛,为了救民于倒悬,他不惜铤而走险——“窃帝(天神)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殛鲧于羽郊”,“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为了制服洪水,鲧置生死于度外,“不待帝命”,窃取了天帝的“息石、息壤”(相传是一种自生自长的石块和泥土,为天帝所独有)来堵塞洪水。正当洪水快要平息的时候,鲧却被天帝派来的火神祝融斩杀在羽山(羽郊),结果洪水又卷土重来——整整苦干了九年,但天下依然是“洪水滔天”。

  按照神话给出的故事逻辑,我们可以这样推想:可能是鲧用“息壤”治水成功前夕,天帝发现了他宝物息壤被窃的事,于是大怒,“令祝融杀鲧于羽山”,并夺回了剩余的息壤。正所谓“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洪水因此重新泛滥天下。对这段神话传说,后人剥开神话的外衣,做出如是解释: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主要是采用的方法不对头,即他一味采取了“堙”(堵塞)洪水的办法,才导致了治水的失败。其实,鲧的失败,并非是他本人的无能,而是那个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真实写照。更为重要的是,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鲧“堵”的失败教训,也就没有后来大禹“疏”的成功。

  鲧虽然是个失败的英雄,但他为民造福不惜牺牲生命的壮烈之举,堪与古希腊神话中盗天火给人类的大神普罗米修斯媲美。更为了不起的是,“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鲧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神话中的鲧,身死三年而不腐,又于腹中孕育了自己事业的继承者大禹来,这种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精神,岂不又胜过了普罗米修斯!难怪后人一直把他作为治水之神崇祀了几千年——“海民于羽山之中,修立鲧庙,四时以致祭祀”(《拾遗记》卷二)。

  还有一点鲜为人知,就是鲧不但善于治水,而且还是城郭的创始人。《吕氏春秋》和《淮南子》都说“鲧作城”,而《吴越春秋》更具体地说:“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看来,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城就诞生了。据一些学者考证,“城”实际上起源于古人防治洪水的活动。相传在尧、舜、禹的时代,我们祖先聚居的黄河流域连续出现特大洪水,千方百计与洪水抗争,而最初的办法,就是“堙高坠庳,壅防百川”,即用泥土石块将氏族成员居住地筑起一道道堤埂式的土围子,以拦阻洪水,保护氏族成员的居所和耕地、财产不受洪水的侵袭。这种用以防水的土围子就是“城”的雏形。正是因为如此,史书上才有鲧“作八仞之城”、“鲧作城”(《吕氏春秋·君守》)和“鲧障洪水”(《国语·鲁语上》)的记载。当然,文明初期的“城”,除了具有防范洪水的功能外,还具有防御野兽侵袭和敌人攻击的作用。

  城市的兴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城市”一词,春秋以前都是“城”(指修有墙垣的内城)、“市”(指做买卖的地方)二字是分开使用的,到战国晚期的《韩非子·爱臣》篇中,才见到城市连用的记载。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鲧,多有创举,勇于担当!

  然而,习惯于以“胜负论英雄”的思维方式,使鲧和禹逐渐演变为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物:一个是十恶不赦的“四凶”(鲧、共工、鹳头、三苗)之一,一个是名满神州的大英雄。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